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胜利完成,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取得突破性进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质量效益和主要指标增幅在全国发展方阵中走在前列,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差距明显缩小,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创新型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创新驱动力显著跃升,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基本建成,一批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实现重大突破。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各类创新人才不断汇聚。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加快建设城乡区域协同联动新体系。与沪、苏、浙等高端对接、深度融合,实现一体化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基本建立,皖北地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步伐明显加快,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引领全省创新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三大定位进一步凸显。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成效明显。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基本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生态竞争力显著提高,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确立,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得到有效控制,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防治,生态环境稳定好转,优质生态产品逐步增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初步形成,“三河一湖一园一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国样板。
——经济开放度显著扩大,加快建设双向互动、内外联动的内陆开放新高地。全社会大开放意识牢固树立,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明显提高,全面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融入国家“三大战略”深度拓展,高标准大通道、高水平大平台、高效率大通关基本实现,产业、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进程全面提速,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培育,货物进出口稳中向好,服务贸易进出口创新发展,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取得重要进展,国际产能合作加快推进,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不断增强。
——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加快建设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美好家园。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居民人均收入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就业质量更高、更加充分,社会托底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取得新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法治安徽、平安安徽建设扎实推进。全省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建成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人均生产总值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建成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科教强省、人才强省。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人民素质大幅提升,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安徽目标基本实现,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美丽中国先行区、内陆开放新高地、长三角新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与全国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到21世纪中叶,与全国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力、产业竞争力、文化软实力、生态吸引力跻身全国强省行列,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